阔步人间正道 共向光明未来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求是网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2-04 10:22
- 访问量:
阔步人间正道 共向光明未来
“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11月15日,旧金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这样说。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如何抉择,考验各国智慧,关乎世界前途命运。
10年前的春天,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
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凝聚起各国人民对于共建美好世界的新愿景,汇聚了全球求和平谋发展盼稳定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最大同心圆。
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稳步推进,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为彷徨求索的世界点亮前行之路,为各国人民走向携手同心共护家园、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方案,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新时代呼唤新理念:中国方案为世界前行提供启迪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23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时代潮流大势,以宽广战略视野、卓越政治智慧和强烈使命担当,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纽约联合国总部,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五个方面系统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涵,就“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提出中国方案。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框架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开辟了新愿景,开创了国际交往新格局。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舟山港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合作,拓展海陆运输通道,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图为从舟山港出发到达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丹戎不碌港的“地中海琳妮三号”轮。 新华社记者 徐钦/摄
2017年1月18日,联合国日内瓦总部。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拓展。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从“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到“五个世界”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历史视野的再拓展、思想内涵的再深化,为人类未来锚定了更明确的目标、描绘了更清晰的图景。
春华秋实,十载有成。
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萌发到壮大,日益形成宏大、系统、全面的科学理论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多元互鉴、团结协作的鲜明特征,主张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共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6年写入联大决议,多次写入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感召力。
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功召开,“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为峰会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写入宣言文件,中国同中亚五国实现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
10年来,中国与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携手前行,共同迈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稳健步伐。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最早提出的区域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与地区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等命运共同体建设蹄疾步稳。周边命运共同体不断落地生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成果丰硕。在双边层面,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蒙古国、古巴、南非等国家就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发表行动计划、联合声明或达成重要共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人类历史长河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弘扬起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价值共识,描绘出建成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光辉愿景。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球视野、厚植天下情怀、担当使命责任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自己、兼济天下、造福世界,不仅要让中国人民都过得好,也帮助其他国家人民过上好日子,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迸发出澎湃的思想伟力,凝聚起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期盼。在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眼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十年实践让美好向往变成现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习近平主席说。
2023年10月2日,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正式启用,成为东南亚国家首条实现350公里时速的铁路。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国携手各方力量共同发展,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个又一个鲜活范例惠及世界、造福人民。
从助力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中老铁路,到将古老“东方十字路口”变为“未来城”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从重获新生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到帮助克罗地亚人民实现连接南北领土夙愿的佩列沙茨大桥;从让沙漠地带居民喝上干净饮用水的塞内加尔乡村打井工程,到造福肯尼亚千家万户的东非最大光伏电站加里萨光伏电站……
一个个合作项目落地、一项项成果实现共享,中国以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着命运与共、共同发展的诺言。
随着全球安全倡议等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2022年7月1日,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授予中国第20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全体410名官兵联合国“和平勋章”,以表彰他们为黎巴嫩南部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的突出贡献。图为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的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中国维和部队官兵在受勋后通过观礼台。 新华社记者 刘宗亚/摄
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显著提升全球互联互通和贸易水平。共建“一带一路”走过10年,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在习近平主席的引领和推动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壮阔实践不断深入推进。2021年以来,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彼此呼应、相得益彰,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了综合性解决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最根本的目标是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最核心的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重要的理念是倡导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最关键的举措在于坚持行动导向,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共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在全球发展倡议助力下,老挝政府延续了为偏远地区1400多所学校超过13万名学生提供营养餐的国家校餐计划;吉尔吉斯斯坦妇女在“知识女性,知识国家”培训班上学到了信息技术、商业规划、网络营销等课程;莫桑比克德尔加杜角省的数千户难民家庭在得到生活物资的支持后,开始自建安居之所;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的近千户家庭也将告别棚户区,搬进整洁明亮的新楼房。
——“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2022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中国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进一步阐释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与原则,明确重点合作方向;就乌克兰危机升级,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派出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在阿富汗问题上发布《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文件,在鼓励阿富汗温和稳健施政、推动和平重建等多个方面给予坚定支持。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深度参与反恐、公共卫生、数字治理、生物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入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援外医疗队累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中国累计派出联合国维和人员超过5万人次,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名列第一……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提全球文明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
同多国举办30余个大型文化和旅游年(节);建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同各国建立了约3000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在人文交往领域,推动16个多边交流合作机制和25个双边合作机制不断发展;广泛开展双多边政党交流合作活动,推进形式多样的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
“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努力弘扬多边主义、弥合南北发展鸿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塞巴斯蒂安·舒尔茨说。
应大势而谋未来:携手各国共创美好明天
“当前,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2023年9月15日,在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举行会谈时,习近平主席这样阐述当今国际社会发展趋势。
2023年5月2日,以“尼山传千载 岱海连世界——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故事”为主题的2023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城举办。图为参访者在活动上体验中国传统拓印。 新华社发 王宙/摄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从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亚获邀成为金砖大家庭成员到非盟获邀加入二十国集团,从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展中国家发出捍卫多边主义呼声到“77国集团和中国”峰会聚焦推动南方国家协调合作应对当前挑战……在当前世界动荡变革、风险挑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群体性觉醒,谋求团结进步、反对外部干涉的共同意愿与日俱增。
“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一员,我们始终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没有称王称霸的基因,没有大国博弈的冲动,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坚定奉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中说。
同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会、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近20个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在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近60个国家实施了130多个项目,聚焦“小而美、惠民生”,涵盖减贫、粮食安全、抗疫、气候变化等领域,受益人数超过3000万人。积极推动并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在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中贡献最大,同19个非洲国家签署缓债协议或达成缓债共识,帮助非洲减缓债务压力……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会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全力以赴做好。
10年来,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为各国提供了国际关系新思路,通过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广交伙伴,求同存异,超越集团政治的“小圈子”规则,超越实力至上的逻辑,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为人类长远计,为子孙后代计,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为解决世界性难题作出独特贡献,向各领域国际合作注入强劲动力,勾勒出人类共同的美好明天的详尽蓝图。
面对新冠疫情,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站在国际抗疫合作“第一方阵”;对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中国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联合国网络安全进程,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为全球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平台;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挑战,中国先后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说:“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公共卫生、难民和地区冲突等挑战,更加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世界人民追求和平、正义、进步的共同心声,汇聚共建美好世界的磅礴力量,是把握历史规律、推动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全球治理的正确方向,是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团结协作的人间正道。
(执笔:赵嫣 谢彬彬 张代蕾 陈杉 王雅晨)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网)
来源:《求是》2023/23
作者:新华社记者
制作:蔡梓涵
审核:马建辉
相关资讯
织金电厂取水管线防洪评价审查会在毕节市召开
贵州水利院参加水利部移民司贵州省移民志编纂及相关工作调研
贵州水利院“贵水先行·奔赴山河”气排球比赛圆满闭幕
版权所有: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16009911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贵阳
版权所有: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16009911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631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贵阳